严审和检查强化了中介机构的责任,让投行人员压力倍增。王浩告诉记者,现在项目储备压力特别大,项目执行难度和IPO反馈难度也特别大。反馈会有个模板,里面列的财务问题非常细化,财务科目、财务业务之间的匹配性都要问得特别清楚。
定向检查是今年证监会的“新招”,以往通常采取抽查的方式即隔一段时间抽查部分企业,现场检查非常严格,被抽到的企业大部分检查结果都有问题,剩下没有问题、通过检查的企业等于给予了背书,上会基本100%通过。
王浩2012年进入投行工作,那个时候并购重组和再融资还没有完全成气候,IPO审批慢。他跟进的第一个项目2012年申报,2014年底才拿到反馈,当时的IPO已经形成堰塞湖,所以证监会采取了一次财务大核查。2013年1月底,证监会下发通知,当年3月底前所有在会企业都要提交财务自查报告,这次核查让当时很多企业知难而退,主动撤了材料,而交了自查报告的企业,证监会再进行抽查,又抽查了一百几十家企业。“自那以后,证监会经常进行现场抽查,同时也成为一种劝退企业的手段,要知道,在那次财务大核查之前,抽查的情况是很少的。”王浩说。
他记得,2013-2016年间,并购重组和再融资项目激增,但IPO进程却停了两次。2015年以后,对IPO申报企业开始了常规性抽查,好坏企业都有可能抽到,抽中的话就要接受现场检查,没有抽中的也不用提交财务报告,进行内核、企业自身把握财务尺度即可。
“从去年四季度新一届发审委上任以来,IPO企业上会速度加快,反馈加快,但审得却很严,过会率低,如今在摇号抽查的方式上加上定向检查,监管可能会形成一个内部的名单,觉得不好的企业会劝退,给新经济企业留出上市的空间。”一位华南券商保荐代表人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。
除了检查范围升级之外,对拟上市企业的盈利指标要求也越来越高。按照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》(下称《管理办法》)规定,要求企业在上市前必须连续三年盈利,并且累计净利润需要超过3000万。